又是一年年尾时,作为设计师回首看看走过的路不免感慨万千。如果说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灵魂,那么设计师就是装饰设计的灵魂;然而行业市场长时间的潮起潮落,让“灵魂”们自顾不暇……

每逢市场调整之时,圈中自然是浑招、怪招频出:低设计费、或不收设计费等,而互联网装修等也成了当下热炒的话题。

事实上,业主是会思考的:做为一个公司(设计师)不靠设计费来支撑运营,那必然是会从材料上克扣、工程方面压缩;材料用不好,施工品质自然打折,最终效果必然没保障,伤了客户的心,后续有好项目也不敢给你做了,关系自然就断了;很多设计师入行很多年,也完成了不少项目,但却没有拿得出、上得了台面的作品来撑脸面(混设计圈如同行走江湖,总得备几身好行头),这就说明你的客群自然也就优质不到哪儿去;没有优质客群支撑的公司平台也就会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公司就陷入了“负”循环的怪圈,等着被市场洗牌。

那何为“正”循环了?当设计师收高设计费,真正以设计费来支撑公司运营之时,自然可以坦坦荡荡去选择合适的材料、有效督促工程的实施;出个好作品,业主各方皆大欢喜;有了好作品,自然有了宣传推广的底气,知名度和专业高度自然水涨船高,好的客群资源自然纷至沓来,公司平台也就真正进入持续发展和提升的良性循环。

有行话说“做公装靠关系,做家装靠圈子”,说白了就是靠资源求发展,而在越来越理性投资的当下市场,业主是绝对不会给你第二次试错的机会的,况且他们的可挑选性也很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最稀缺的还是长年累积的优质客群资源,和敢于一次次让你实施的客户,如果有,请珍惜!

中国整体社会信任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评估与保障,往往人们更倾向选择大牌、大店和口口相传的,其实是在规避选择的风险;在国外盛行、为设计师们津津乐道和向往的工作室模式,却在国内很难发扬光大,也与社会诚信体系不乏关系。

而业主和设计师之间一直存在的最大鸿沟就是“信任”;常有设计师们埋怨,业主们在后期软装方面不配合,导致最后效果打折,其实很多情况不是业主没有欣赏水平,而应该从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层面的角度去思考一下问题的症结所在。

很多年前就有业主说过,当一个设计师既谈业务、又做设计、还收款和老k棋牌的售后服务时,他的格调是高不到哪儿去的。格局不大,凭什么让人家信你;所以说,口碑的美誉度和品牌服务的满意度在客群中的传播越发显得重要。

苹果、小米等领军企业倡导的“专注”、“极致”等已成普遍共识,而去暴利化、去中间化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已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衣食住行;过往的设计师总包总揽模式将很难再持续下去,而专业细分、聚焦目标群体、特制化的设计品牌定位与市场行销策略将成为发展趋势;

联想到近期热炒的“雷军、万科等进军装修市场”的消息,相信他们首先是看到了装修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症结所在,以及后面所能撬动的具大市场容量和产业链机会,自然就会从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通过大数据的用户群分析,定位细分目标客群,高度整合和集成化的供应链体系,以规范化、系统化模块来高效运作(而这些正是当下很多设计公司管理者所向往达到的)。当然,后续对行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只能拭目以待。

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相当多的传统行业正在被这些看似“外行”的“外来的和尚”所颠覆,早已屡见不鲜;而相当多的设计人仍然秉持着传统的“资源逻辑”思维,依靠着固有的资源来做事;而不是以“品牌逻辑”,让高度自由化的市场来匹配自身最优质的资源,真正回归服务和品质至上的设计理念“初心”。

没有差的行业,只有差的企业,同样的经济环境,而常有逆势崛起者;我们常用“职业”、“事业”,“产业”、“行业”来考量设计师不同的生存状态和境界;职业和事业,是绝大部分本土设计师正在践行的路,不乏成功和具代表性人物,但普遍缺乏的是聚合和打造产业的能力、影响和革新行业的远见、魄力和雄心。

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行动结果;什么样的供应商,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速度和品质;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做出什么样的事。

设计之路漫漫,且行且珍惜。(原文作者:王建军,康蓝装饰编辑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网站地图